【包成功咨询,颜医生:139-2409-0703,李助理139-2235-2985】专门为各位不孕不育家庭助孕产子服务,真正的100%包成功,否则退全款!

  品德是中华民族之基,从古至今,看一个人的才能最注重的就是品德。古有推贤纳士,而判别一个人是否贤良,主要就是看他的德;而在如今,学校教育提倡的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,德被排在首位,企业招人也以德为先。可见,传承家风,理当以德为首。

  善良是最美的品德

 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,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,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。

  ——卢梭

  善良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,也是优良的家风之一。善良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。可以说,人若是不具备善良品质,其人格是不健全的,将来也难有作为。当孩子做出善良的举动时,家长一定要及时表扬孩子。

  善良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种宝贵品质,能让人内心时刻充满温暖和感恩的感觉非善良莫属,一个人要想身心都健康,首先要做到善良。因此,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善良品格。

  夜幕降临,8岁的平平还没有回家,家长看孩子还不回来,真有种心急如焚的感觉。快8点的时候,平平终于回来了。

  “你到哪里去了,怎么这么晚才回来,不知道爸爸妈妈担心吗?”妈妈生气地说。

  “我本来能早些回来,可是在过马路时遇到一位失明的老人,我扶她过马路。”

  还没等平平说完,妈妈非常生气地问道:“扶老人过马路能走到天黑,你是在骗我吧!”

  “你先听我说完嘛!我扶老人的时候,听她说她和孩子走散了,找不到回家的路了。后来我得知她家住在铁路小区,紧接着我问她知道家里的联系方式吗,她告诉我家里的电话号码忘记了。最后没办法,我只能把老人送回家。”

  妈妈对平平的话还是有些怀疑,于是问道:“那老人为什么偏偏选择你这个小孩子帮忙呢。她怎么不找别人?”

  “老人在此之前已经寻求好几个人帮助她,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手。后来遇到我,我坐公交车把她送回去的。”

  就在平平和妈妈解释的时候,突然来电话了,爸爸接听了电话,一阵点头,放下电话后,平平爸爸高兴地对平平妈妈说:“是那位老人女儿打来的电话,她谢谢平平的帮助,还说哪天要登门道谢呢。”

  妈妈这才意识到错怪了孩子,于是赶紧向平平表达歉意,并夸奖平平善良的举动。

  虽然孩子有时做出善良的举动带有违背父母意愿的性质,甚至孩子的善良举动换来的是别人的不理解和嘲笑,但是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善良举动给予肯定和支持,并给予赞赏和表扬,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  人之初,性本善。家长们一定要对孩子善良的行为做出积极的评价,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后,无形中会把善良的行为强化;如果孩子的善良行为被家长误 解,很可能孩子此后不会再做出善良的举动。因此,对孩子善良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,是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手段。

  孩子身心能否健康成长,这和善良品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在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的同时,更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善良。

  某寒冷冬日的下午,正围坐在火炉前烤火的小白一家三口看到了路过的母子俩,小白发现这母子俩衣衫单薄,已经冻得浑身直哆嗦,母子俩看到小白一家在烤火,于是询问是否能进来烤烤火。

  6岁的小白很同情他们的境况,不等父母开口,急忙说:“快进来!快进来!”母子俩看大人未表态,犹豫不决。

  小白转过身看着父母,父母微笑着对那母子俩说:“赶紧进来烤烤火,都冻成这样了!”母子俩这才进屋烤火,小白赶紧起身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那母子俩,随后又进里屋搬了一个凳子给他们坐。

  这对母子就在火炉旁边向小白一家说了一下他们的经历:他们本是来此地投奔亲戚,可没曾想亲戚已经搬到别的地方住了,在打听清楚地址后,正好路过小白家门口,想烤火取暖之后,继续赶路。

  母子俩烤了一会儿火,仍瑟瑟发抖。小白对妈妈说:“妈妈,您给他们倒两杯茶吧?喝完热茶后,身体肯定会暖和起来。”妈妈答应了小白的请求,一会儿工夫端来了两杯热茶。

  看着他们喝完热茶,小白又赶紧跑回自己的房间拿来两件毛衣,准备送给他们,他又向爸爸妈妈请示道:“我可以把这两件毛衣送给他们吗?”深感意外的父母还是很高兴地同意了小白的请求。

 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啊!更值得一提的是,他有明智的父母!有时候,和孩子共同弘扬善举,是对孩子善良行为的最大支持与肯定。

  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,家长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:第一,给孩子提供互助、友爱的家庭氛围。家庭氛围对孩子影响是巨大的,父母的言 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将这两者合理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。大多数情况下,父母做出怎样的言行举止,久而久之也会培养出孩子一样的行 为。若想让孩子懂得善良的真谛,首先要为孩子营造出一个互帮互助的家庭氛围来。

  第二,对孩子善良的行为及时肯定。年幼的孩子往往会做出比大人更多的善举。每当这时,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,而不是因为孩 子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否定孩子的这种善举。否则,就会给孩子造成做好事是错误的错觉,如果否定了,孩子也可能因此而变得自私自利,这极大阻碍了孩子心理的 健康发展。

  第三,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。只有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,才会理解别人的言行,才会明白别人的感受,才会做出更多正确的选 择。大多数孩子喜欢跟风,喜欢和别的孩子欺负弱小甚至是身有残疾的孩子,因此,家长一定要制止这种行为,并教育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,让孩子体会到别 人的感受,从而做出善良的举动。

  专家谏言:

  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大树一样,善良是根基,正直是树干,情感是枝丫,有了这些善因才能结出善果。因此,家长对那些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,用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,才是培养孩子健康、善良和正直的最好方式。

  百善孝为先

  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。

  ——孟子

  中华民族有两大基本家风传承行为准则,一个是忠,一个是孝。一直以来,中国人就把忠孝视为天性,甚至将其作为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。忠孝虽然是圣人提出来的,但不是圣人想出来的。

  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。”这是孟子的原话。这讲的就是孝道。孝,指的是事亲与守身。事亲方面,孟子举了舜与曾子的例子。

  曾子是个有名的孝子,他的孝顺不但体现在从物质上关心父亲,而且他对父亲还有一种恭敬心,并以此来侍奉父亲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养志”。舜的家 庭也很特别,舜的父母和弟弟多次加害于他,但舜却始终不记仇,舜五十而慕父母,对弟弟更是照顾有加。可见曾子和舜都是十分善良之人,这其实是由他们的本性 决定的,这可以作为“性善”论的一个重要佐证。但是,“义在外”的现实同时存在着,所以在人的一生中,更多的是需要在相信“人性本善”的同时加以日常生活 的培养,这就是所谓的“守身”,换种说法就是“修身”。修身就是让人领悟到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的坦荡胸怀。

  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看了这样的一幅漫画,画的内容是一家人正围坐在餐桌前为年近六旬的姥姥举办生日宴会。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,大家也都吃得很热闹,唯独不见姥姥的身影。只见在厨房忙得满头大汗的姥姥被小外孙指着,大声叫道:“姥姥,该您吹蜡烛了。”

  很简单的一幅画,然而意味却无穷。虽说是为姥姥举办的生日宴会,实则是让老人无偿地为小辈们付出!看到这里,你也许会禁不住要问:“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?”

  众所周知,中国人是十分讲究孝道的。不论是长者还是小孩,都遵循着“孝”。古时候的“孝”又被称作“顺”,“孝”和“顺”永远是连在一块的,最 后终于合二为一成了一个专有词。在古人看来,父亲是一家之主,儿女必须听从父亲的教诲,不论对错都要服从,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。

  在现代社会中,“孝”的含义应该有进一步的丰富和改变,从一味顺从,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,而且不但要从物质上尽孝,更要从精神上尽孝,多关注 长者的心灵需要。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:周末的时候,儿女们都聚到了老人家里,对老人嘘寒问暖,给老人带去一些保健品,陪老人聊聊天,孙子们也向老 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,或是用跳舞唱歌等表演逗老人开心,这其实是新时代孝道的一种体现。

  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,孝的含义也变得丰富起来,从古时候的一味顺从发展为今天的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尽孝,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“孝”的重视。

  讲“孝道”是我们中国人最突出的美德之一,同时,“孝”更是一种美好的人格修养。试想,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去孝敬,那还能指望他做出什么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情呢?

 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感人的故事:

  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之后,要求母亲跟他一起住到城里去,可母亲却不肯离开清静的农村老家,说是过不惯城市里边的生活。于是儿子也没再勉强母 亲,并且说好以后每月都给母亲寄300块钱生活费。因为村子太过偏僻的原因,镇上的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,近年来,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,邮递员每 次出现在村子里的日子便成了留守老人们共同的节日。邮递员每次一进村就会被一群中老年妇女团团围住,这些妇女们无非是想问问邮递员有没有自家的邮件或是书 信,然后又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喜悦。这天,这位老母亲收到了一张汇款单,她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,逢人便说是自己儿子寄来的。就这 样,这张3600元的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,每个人都觉得这孩子很孝顺,大家很羡慕这位老母亲。

  几个月过去了,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,信上只写了短短的几句,说他不应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性给寄回来,明年寄钱一定得按月寄,一个月寄一次。 很快一年就过去了,儿子由于工作太忙,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难以实现,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个月寄给她一次生活费,可又怕自己太忙而忘了误事,于是他到邮 局后还是一次性给母亲寄去了3600元。几天过后,儿子收到了一张母亲寄来的3300元的汇款单。儿子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把寄给她的钱寄回来,正在百思 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,母亲再次在信中叮嘱说,要寄就一个月一个月地寄,不然的话她一分也不要,反正自己的钱也够花的。儿子难以理解母亲的做法, 但他还是按母亲的叮嘱做了。后来,他偶遇一位进城务工的老乡,他便向这位老乡打听起了母亲的近况。老乡告诉他,你母亲虽然是独自一人生活,但她的生活很快 乐,尤其是每次邮递员来的时候,你母亲就像是过节一样。她每回收到你的汇款都要高兴好几天呢。

  儿子听着听着,不觉已满脸泪水,他这时候才明白,母亲固执地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,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。母亲的心其实根本不在钱上,而是全部在儿子身上。

  其实,尽孝绝不仅仅在于形式,也不是说一定要给父母多少钱,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,他们真正希望的是儿女们对他们多一点关心。

  天下英才何其多,不能以孟子那个时候的天下为天下。这个天下,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并且与孟子所说的“尚友古人”的意思是相吻合的。因此,不管是什么时候,天下英才可以说是“性善”的追求者。

  性善论是孟子“仁政”学说的基础,也是他教育理论的重要根据。在孟子看来,人性是与生俱来的,人生来就有为善的倾向,即所谓的“善端”。这些“善端”是与生俱来的,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。因此又被称为“良知”。

  孟子认为人虽然天生具有仁、义、礼、智的“善端”,但还是离不开后天的教育,从而加强道德修养,不断地去扩充和发展这些“善端”,从而不断完善自己。孟子认为,人们只要坚持去寻找心中的“善端”,就会因为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。

  经典启蒙读物《弟子规》里这样写道:“父母呼,应勿缓;父母命,行勿懒;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静承。冬则温,夏则凊,晨则省,昏则定。出 必告,反则面。”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教育孩子优良的家风,这些都是说的子女的行为准则,也可以说是做子女的应尽的职责和义务。唐代的时候,法典里边就规定人 子有赡养老人的义务。因此我们不难发现,华夏文明的重中之重就是“孝道”,其核心就是以亲子情为主的人际情感关系。而如今,这样的以孝为先的家风正在缺 失,一切为了孩子的“家风”盛行。但想象一下,一个连孝顺老人都做不到的孩子,他的孩子又会继承他怎样的家风呢?因此,百善孝为先的优良家风传统,应该继 续传承和发展,只有让孩子明白了孝的真正内涵,才能让孝的良好家风永久传承。

  专家谏言:

  从古至今,孝一直是家风传承中必不可少的。虽然对于“孝”的含义有所变化,但这个字的内涵应该是一脉相承的。在今天,“孝”文化正在发生着变革,面对这样的冲击,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,从每个人做起,让“孝”文化永远传承,成为中华民族每个家庭最为宝贵的家风。